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前言:
温铁军教授长期专注于 “三农” 问题、乡村治理、农村财政金融等领域研究,以对农村社会的深刻洞察和严谨态度,提出了许多贴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思路。他的理论从实践中来、到实践中去,认为三农问题根源与工业化原始积累相关,乡村振兴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支撑。
学习温铁军教授的视频内容时,我深受启发。他的观点像钥匙,帮我重新认识中国农村发展。怀着敬意整理这些学习笔记,希望能更好吸收他的智慧,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。
📝 学习笔记
气候暖化趋势下,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,这对粮食生产产生了直接且严重的冲击。与此同时,全球化解体过程中,战争威胁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,尤其是对集中式的农业生产与供应体系,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。例如,若战争发生,大城市的能源、供水、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集中供给将首当其冲,像大规模集中养殖,因依赖国际市场的饲料供给,一旦进出口中断,便会陷入饲料短缺的困境,导致养殖动物大量死亡。
面对这些严峻挑战,构建大食物安全体系刻不容缓。大食物安全体系强调多元化、多区域的广泛布局,摒弃过去仅依赖少数粮食主产省的模式。从历史经验来看,在过去粮荒时期,正是通过广泛发动群众,推动各类粮食作物发展,依靠各地千差万别的本地粮食生产,才保障了食物供给。如今,应充分发动群众,尊重群众首创精神,利用分布式布局的新技术,推进分布式、多元化的粮食立体循环安全保障方式。
具体到农业生产模式,分布式养殖值得大力推广。它可与生态化建设相结合,在具有一定坡降比的沟域,形成相对有高度的养殖点,使排泄物经发酵处理后,就近用于农田或果园,实现立体循环种养。这不仅能保障基本粮食安全,还能降低对外部饲料供应的依赖,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。
在水利建设方面,不能仅侧重于大型水利工程。虽然大型工程短期内有集约效应,但从安全角度考量,战时存在隐患。坑塘库坝等小型水利工程,能为农村老百姓就近补充水资源,应加大建设力度。同时,运用数字化调控和网络手段,对山区的小沟系、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,将小型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充分利用相结合,实现小区域分布式的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体系。
保障大食物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综合考量气候、战争等多方面因素,通过调整农业生产布局、转变生产模式以及优化水利建设等多方面举措,才能有效应对未来不确定性,确保国家食物安全。
📎 参考文章
- 温铁军:气候灾变,战争威胁,如何才能保障大食物安全?(bilibili)
- 作者:RunneWu
- 链接:https://www.runne.cn/article/wenyantieyu02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