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zy loaded image
📔温铁军:立足乡村,践行大食物观【温言铁语】
字数 1300阅读时长 4 分钟
2024-11-13
2025-8-26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😀
前言: 温铁军教授长期专注于 “三农” 问题、乡村治理、农村财政金融等领域研究,以对农村社会的深刻洞察和严谨态度,提出了许多贴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思路。他的理论从实践中来、到实践中去,认为三农问题根源与工业化原始积累相关,乡村振兴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支撑。 学习温铁军教授的视频内容时,我深受启发。他的观点像钥匙,帮我重新认识中国农村发展。怀着敬意整理这些学习笔记,希望能更好吸收他的智慧,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。

📝 学习笔记

在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命题下,大食物观的提出具有深远意义。温铁军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刻解读,为我们理解和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重要思路。 温铁军教授指出,大食物观的核心在于 “生态为大” ,强调大食物体系与大生态体系紧密相连。建设 “大食物体系观、大食物观、大食物安全观”,既符合生态化要求,也契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。传统单一的粮食安全观存在局限,如今大食物体系提出,我们不仅依靠耕地生产粮食,还有大量林地可向森林要粮,众多木本作物能维持结构性粮食安全;广阔水面,江河湖海可宜水则水,发展淡水养殖、海洋捕捞;广袤草原可宜草则草、宜牧则牧,且草原产出不止畜牧产品,还有其他各类食物。甚至荒漠化地区也可随着降水带北移,开发利用资源,支撑大食物体系。 乡村在践行大食物观中处于关键地位。一方面,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,山水林田湖草等,这些资源是大食物体系的基础。其资源性边界往往与村域地缘边界重合,使得乡村在资源开发上具有独特优势。另一方面,大食物观所涉及的多元业态,如生态农业、林下经济、特色养殖等,都需要依托乡村空间来开展。 基于此,温铁军教授认为应当通过推进 “三变” 改革,重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,使其成为承载大食物体系的微观经济主体。由于生态资源具有生命共同体的公共性特征,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具备社会企业性质。同时,鼓励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的城乡融合模式。以往单一粮食安全观下,只鼓励有规模投资能力的投资人下乡,如今应将市民消费者与农民生产者的利益整合,共同维护大食物体系,促进绿色生产与消费,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,重构产业体系,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。例如,屏南县的 “粮食安全屏南行动”,通过 “购米包地”“党员干部认领‘一亩田’” 等模式,衍生出 “稻田”+ 摄影、研学等新业态,成功遏制耕地 “非农化”“非粮化”,促进农民增收。这一实践体现了乡村在践行大食物观中的活力与潜力。 温铁军教授关于立足乡村践行大食物观的理念,为解决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向。我们应重视乡村资源优势,推动相关改革与创新实践,让大食物观在乡村落地生根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。

🤗 总结归纳

在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命题下,大食物观意义深远。温铁军解读其核心为 “生态为大”,强调大食物体系与生态体系相连,契合供给侧改革。大食物体系突破单一模式,利用林地、水面、草原等多元资源,荒漠化地区也有开发潜力。乡村是关键载体,依托生态资源和多元业态。需推进 “三变” 改革,发展社会企业性质的集体经济,鼓励城乡融合创业。屏南实践印证乡村活力,为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。

📎 参考文章

 
上一篇
温铁军:城乡社会保障差异与统筹【温言铁语】
下一篇
温铁军:从一个有机农场的生根发芽看社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【温言铁语】